俗语称,大暑小暑不是暑,立秋处暑正当暑。立秋过后,养生最该“祛湿”。一个方面温度仍然较高,一方面时有秋雨,导致湿气较重,湿热并行,生活饮食要多注意。
浑身无力、舌苔浊腻、脾胃不合、食欲下降、心烦焦躁等症状时,都是体内“湿气”在作怪。
“湿”的人,大都有5个特征
1、看体型
中医认为,胖人多痰湿。因此,体型偏胖、动作迟缓的人多有内湿。
2、看舌头
体湿的人观察舌头时会发现,舌苔白腻或黄厚腻。
3、看大便
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、圆柱体、很通畅的,便后用一两张手纸就能擦干净。一旦发现大便稀薄、黏腻、不成形,就可能是有内湿。
4、看起床状态
有些人早上起床后,会觉得很困、头沉,像有什么东西裹着,让人打不起精神,而且痰多,即说明体内湿气较重。
5、看平时状态
户外湿气一大,就觉得胸闷气短、身体沉、懒得动、不清醒,吃饭时没胃口。
中医讲“湿重如裹”,一种被包裹着、动不了的感觉,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,好像穿着一件用水洗过但没干的衬衫那么别扭。
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,会让湿气找上门。
1偏好肥甘厚味
肥甘厚味是指辛辣油腻、甜腻的精细食物,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。
中医认为,过食油腻食物会伤害脾胃,降低运化能力,从而影响对营养的正常吸收。
2常暴饮暴食
暴饮暴食会导致消化不良,进而使机体出现积食和便秘等症状,同时还会影响到人体内毒素和湿气的排出。
所以,常暴饮暴食的人多是大腹便便,这种体型就是湿气重的外在表现。
3贪凉喜冷
从中医角度讲,贪吃冷饮虽然一时满足了口欲,对身体却可能有潜在伤害。
一是寒凉食物进入体内后会导致出现湿气,二是如果身体本来就有湿气,再吃寒凉食物可能会影响代谢,使湿气更难排出。
4常熬夜
中医认为,人卧则血归于肝,如果到了休息时间还不睡觉,肝脏会继续工作代谢,得不到休息。
这也是为何常熬夜的人会有头昏脑涨、眼睛干涩胀痛等表现,这些信号都说明体内可能已经肝胆湿热了。
5运动少
运动少的人,常会出现身体沉重、四肢无力等湿气重的表现。越是不爱运动,体内瘀积的湿气就会越多。
6酗酒
这是使体内生湿和加重湿气的关键因素,从中医上讲,酒可以助湿邪入侵。
对有“内湿”的人来说,除了改掉上述这些坏习惯,平时还可以在饮食上多注意。
四季皆宜的健脾利湿食物有:山药、薏米、白扁豆、红小豆、莲子等。湿热季节可以多吃豆类(尤其是绿豆),冬瓜、荷叶也是清热除湿的佳品。
此外,煲汤时可以加入适量健脾利湿的中药,如党参、黄芪、茯苓、白术等